家,是社会的细胞;家,是幸福的港湾。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由许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许昌日报社、市广电局、市妇联等单位联合开展的"2015年许昌市'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落下帷幕。经过村(社区)、乡(镇、办事处)、县(市、区)层层筛选,从许昌市成千上万个家庭中选拔出的10个"最美家庭"新鲜"出炉"。他们中,有夫妻互敬互爱、不离不弃者;有爱岗敬业、热心公益者;有关爱长辈、孝敬父母者……每一个"最美家庭"的背后,都聚集着一个个"最美"的人。正是有了这一个个家庭成员的向心力,这个家庭才符合最美的标准,才会散发出温暖你我的心灵热度。让我们听听"最美家庭"的故事,感受那份深挚的爱与幸福。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用在袁翠翠与谭廷合身上再合适不过。袁翠翠家在湖南岳阳,谭廷合家在襄城农村。可是为了爱情,"湘妹子"袁翠翠不远千里,冲破重重阻力嫁给了身有残疾的谭廷合。当时,他们不寻常的婚姻结合,在湖南岳阳和河南襄城一时成为轰动的新闻。岳阳那边人说谭廷合是个大骗子,骗到了姑娘的芳心。谭庄周围的乡亲说袁翠翠是个骗子,说不准来骗谭廷合家的东西,说他们过不长久。面对阻挠、偏见,他们全然不顾,毅然办理了结婚手续。1987年,两个真心相爱的人有了第一个儿子。时光荏苒,婚后26年来,两人不离不弃,爱情专一而甜蜜。袁翠翠不但勤劳肯干,明事理,而且非常孝敬婆婆,为妯娌们、乡亲们做了榜样。【详细】

"丈夫瘫了,这个家不能散"

1984年,23岁的刘书英经人介绍,与同乡朱建锋结婚了。他们婚后的生活很幸福,1985年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好强的刘书英在毛纺厂上班的同时,自己购置了印刷机,进行铅印。平常正常上班,她一下班就干印刷工作。1993年、1994年,厂里效益不景气,刘书英和丈夫辞职后全身心投入印刷生意上,没过几年就积累了几百万元资产。1999年,因一心想着把印刷生意做大、做强,轻信朋友的许诺,投入的几百万元资金全部打了水漂儿,一下子从小有资产的富裕家庭落入负债累累、穷困潦倒的境地。祸不单行,丈夫朱建峰因突发交通事故,变成了一个植物人。"丈夫瘫痪了,这个家不能散!"刘书英担起了照顾瘫痪丈夫的全部重任。16年过去了,一个女人撑起了一个家。【详细】

“好家风是咋培养出来的?禹州田宏伟一家是生动教材!”

在禹州市浅井镇散驾村,田宏伟一家就是一个既有古代传统色彩,又充满现代开放活力的大家庭。秉承"包容、厚德、博学、向上"的家训,全家老少四代近20口人,吃饭一口锅,谈笑挤满堂。"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一个家庭的和睦离不开一个"主心骨"。在田宏伟家,他就是家里的"主心骨"。每天晚上,在田宏伟家的院子门前,总能听到"咚咚嚓嚓"的音乐声。原来,家庭并不算富裕的他自备全套音响、歌碟,召集村里的中老年人,欢跳广场舞。他家的庭院里有各种花木,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在田宏伟看来,一个家庭是否和谐,与财富多少并无直接关系。虽然他们身处"穷乡僻壤",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吃穿不分彼此,亲疏没有区别,从无纠纷、争吵,从没闹过分家。【详细】

女支书当好“领头雁”丈夫是她的“贤内助”

出生于1962年的王艳秋,在鄢陵县望田镇大王庄村当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她是村里的"领头雁",丈夫当好"贤内助",一个大家庭和睦美满。“一路走来,我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是我的家人、我的亲人陪伴我、鼓励我、支持我。"王艳秋说,家和万事兴,正是美满的家庭成就了她的工作和生活。此话一点儿不假。作为村支书,她在家帮忙的时间有限,家里的活儿、地里的活儿,几乎都是丈夫一个人干的。正是有了丈夫和家人的支持,王艳秋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创办了一个专业从事辣椒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河南辣状元食品有限公司。【详细】

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彩云妈妈”

李杜鹃,一个美丽的"80后"城市女孩儿,因为工作走进乡村,而且扎根乡村,一干就是10年,用爱心照亮农村孩子的心灵。"在我们学校,有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或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或者交给学校,甚至交给街坊邻居代为照顾。"李杜娟说,每每看到这些孩子渴望的眼神,她就觉得帮助这些孩子是她的责任。如果不是丈夫的支持和理解,我根本做不了这些。"做了这么多善举,李杜娟最感谢的还是丈夫张杰。这些年,李杜娟和丈夫分居两地。他们也渴望夫妻团聚,但张杰深知妻子的心留给了那片热土,留给了她热爱的学生,所以,只要是李杜娟想做的,张杰都全力支持。【详细】

“热心公益事业的模范夫妻”

结婚58年的李乾建和妻子刘玉琴相互关心,互相体贴,互敬互爱,家庭和谐,多善好施,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曾被许昌市大同社区评为模范夫妻。每年的端午节,大同社区都会组织送温暖活动,李乾建、刘玉琴夫妇忙了一夜,泡米、包粽子、煮粽子。端午节当日,他们偕同社区工作人员把粽子和香包送到了学校学生的手里。同学们都高兴地说:"这粽子比蜜还要甜啊!"李乾建夫妇如今主动当起志愿者,行走于大同社区的大街小巷,清扫杂物,捡拾垃圾,为"文明许昌"出把力。【详细】

“王花平21年的坚守,照顾公婆不改嫁”

1990年,年轻貌美的王花平在农行襄城县支行工作,给她介绍对象的人络绎不绝。然而,她有自己的选择,找一个军人当对象。就这样,王花平遇到了转业军人安书民,两人一见钟情。"我们谈恋爱时,书民总是头疼。"王花平说,在她的催促下,安书民到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脑瘤。知道自己病情严重的安书民主动提出分手,但善良的王花平坚决地说:"现在你得了病,老人身体又不好,需要有人照顾,我抛弃你是无情无义,前面是坑是井我都跳。"就这样,两人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并在1991年5月1日正式举办了婚礼。可新婚不久,丈夫就患重病丢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走了!26岁的王花平一个人撑起门户,对年迈的公婆不离不弃,把孩子培养成才。【详细】

李爱花42年甘做患病婆婆的“贴心棉袄”

在婆婆眼里,她是"贴心棉袄";在儿女眼里,她是"了不起的妈妈";在邻居眼里,她是"翘大拇指的好媳妇";在社区居民眼里,她是"孝心献给长辈的模范";在许多人眼里,她是"我身边的文明之星"……1970年,李爱花嫁到丈夫家的第三年,赵省妮洗衣服时不慎摔倒,从此卧床不起。之后,李爱花日夜在床前照顾,从吃喝拉撒到洗脸擦身,每个细节都十分用心。每天,为帮婆婆大小便,她把婆婆抱下床十几次,从不说累;为让婆婆吃好饭,她用小勺一口一口地喂,从不嫌烦;为让婆婆干净整洁,她坚持给婆婆洗脸、梳头;冬天怕婆婆冷,她就给婆婆暖被窝。42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李爱花用朴实的行动演绎着"床前万日孝"的感人故事。【详细】

对于拥有家庭观念的成年人来讲,"家庭"前面冠以"最美"二字,总会让人投去艳羡、好奇的目光。"最美家庭"的美誉令人羡慕之余,也会激发大家的疑问:这个家庭因何"最美"? 长葛市的刘书英悉心照料因车祸而瘫痪的丈夫朱建锋,还把自家的餐馆经营得有声有色——她用行动诠释着不离不弃的责任;禹州市浅井镇散驾村的田宏伟一家秉承"包容、厚德、博学、向上"的家训,四代近20口人吃饭一口锅,谈笑挤满堂——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家风对于人格塑造、灵魂修养、家庭和美的重要性; 禹州市小吕乡中心学校的李杜娟老师扎根乡村10年,为"留守儿童"当起"彩云妈妈"——她用公益的精神、真诚的善良换来多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襄城县的王花平、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魏武街道办事处后街社区的李爱花做"了不起的妈妈"、老人的"贴心棉袄"——她们用行动注解了孝老爱亲的艰辛与伟大。 可以看到,许昌市评出的2015年许昌市"最美家庭"中,有夫妻互敬互爱、不离不弃者,有爱岗敬业、热心公益者,有关爱长辈、孝敬父母者……检视每一个"最美家庭",背后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细细品咂这些故事,可以感受其中的甜蜜,但更多的是每个家庭个体对责任的担当、对伦理纲常的守护与弘扬。 养儿育女,父母之责;琴瑟和鸣,夫妻之亲;孝老敬老,儿女之道——这些大道理几乎家喻户晓,"最美家庭"之所以被称为"最美",无外乎做到了这些。可是,笔者更愿意相信,"最美家庭"的形成,不会那么简简单单、一蹴而就。在庸常的烟火人生里,每个家庭都不会一帆风顺,或者不会总是和和美美,而是可能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坎坷,家庭成员之间可能会出现磕磕绊绊。不管经历什么,我们都应以亲人为重、以家为重,担当、包容、温暖、付出……经营好自己的小家,进而做一个对社会这个大家庭有用、有益的人。 "最美家庭"评选的背后,有着最美的愿景:从"最美家庭"的故事里汲取经验和力量,做一个美好的人,经营一个美好的。(孙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