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元:
  “他话不多,很老实,人品很好。”无论是黄庄村的群众,还是南陶管营村的邻居,都对刘兴元给出了同样的评价。刘兴元姊妹三个,他是老大。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刘兴元早早就外出打工。
  妻姐邢孟莲说:“当初愿意把妹妹嫁过来,就是看他人好。虽然家庭条件不怎么样,但只要人品好,妹妹跟着他不会吃亏。”
  1998年,村里调整土地,刘兴元抽签抽到了村里地势较洼的一块地。他二话没说,就接了过来。那块地一下雨就涝,根本没多少收成。2002年,实在没有办法的刘兴元和村里其他几个人一起到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左各庄镇南陶管营村打工。
  文安县是有名的“板材之乡”,刘兴元在板材厂给人打工,活儿很重,住得也简陋,但收入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后来,他把妻子、儿子也接到了身边。
  虽然身在异乡,虽然一起来的几个老乡觉得太辛苦先后回了老家,但有妻儿的陪伴,刘兴元干劲儿很足。后来,他自己租了一块地,梦想着通过夫妻的辛勤劳动,能让两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一家人过上好一点儿的日子。

  

刘贺龙:
  “妈,我走了。”每天上学前,刘贺龙都会跟妈妈这样打招呼。
  但这次,他没有打一声招呼就永远地走了。邢玉娥回忆着: “去年我过生日那天,早上顾不上给他(刘贺龙)做饭,就给了他一块钱。中午放学回家,他对我说‘妈妈生日快乐’,然后递给我一个发卡——粉红色的,带着一朵小黄花。我问他哪儿来的钱。他说,早上没吃饭,省下了一块钱给我买了发卡。”
  这些年一家人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小贺龙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买零食、玩具,添件衣服也是件奢侈的事,可他从没抱怨过,也从不提过分的要求。就在牺牲那天,他脚上还穿着母亲的破棉鞋。
  每天放学回来,小贺龙都会为妈妈打上半盆水,让妈妈洗脸;每到周末,他都会在家中忙着刷锅、扫地;每到夏天,他都会站在忙碌的妈妈身边,用力地扇着扇子;每逢放假,他都会帮爸妈搬又湿又重的树皮……
  黄庄小学校长王保铭在刘贺龙小学二年级时教过他思想品德课。他回忆说:“因为孩子表现好,当年要转学时很多老师都不想让他走。”
  “刘贺龙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刘贺龙在文安县南陶管营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赵萌萌说,“他非常懂事。别的同学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积极帮助。前几天,班里的凳子露出了钉子,还是他主动修的。”
  来自南阳市镇平县的赵堂柯说:“他就像一个大哥哥,我们平时经常在一起玩。他总说要做一名英雄保护我们。”

  “娃子打小就想当个英雄,今天他的愿望实现了……”刘兴元哭着说。 
 
9月20日,刘兴元、刘贺龙父子成功当选第三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刘兴元,男,汉族,1973年12月生,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陶城乡黄庄村村民。2002年至今,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左各庄镇南陶管营村打工。
  刘贺龙,刘兴元的儿子,男,汉族,1997年生,牺牲时年仅13岁。
9月20日,刘兴元、刘贺龙父子成功当选第三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成为许昌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道德模范。
  这对曾漂泊河北的“忠义父子”用人间大爱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壮丽诗篇:儿子眼见他人危难,破冰救人,舍生取义;父亲飞奔赶来,虽知时间就是生命,却首先救起他人,再去救儿子时已回天无力。这对“忠义父子”用河南人特有的“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包容宽厚”的品质感动了冀、豫、鄂三省。

刘兴元
刘贺龙
许昌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许昌文明网 中国许昌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06032142号